更新时间:2019-03-26 17:10:08  曲宏伟 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曲宏伟: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 编辑:lianluobu  点击次数:3138次
摘 要:当前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区块链作为新兴技术在金融、商业等领域的应用已经悄然铺开。本文在阐述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同特点基础上,探析了智能合同区别于传统合同带来的新问题和风险,进而提出相关对策。
区块链因具有去中心化、信息透明且难以篡改等特性,能够解决金融、公益、监管、打假等领域成本高、效率低、取信难等难题,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的广泛关注,其在数字货币、智能合同、互联网金融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区块链上执行合约的智能合同能够剔除人为因素影响,使信息更加透明、数据更加可追踪、交易更加安全,从而降低法律的执行成本。探索推动智能合同规范发展,有利于节约交易成本、降低执行成本,有利于推动法律的约束和执行逐渐走向智能化。
一、智能合同是区块链技术重要应用场景
(一)区块链的内涵
1.区块链的概念。
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区块链的概念最早由“中本聪”(化名)在《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2008年)中提出,它是电子货币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和基础架构。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中将其定义为,区块链技术是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利用由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的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范式。智能合约是区块链技术的特性之一,是一套以数字形式定义的承诺,包括合约参与方可在上面执行这些承诺的协议。基于区块链技术所特有的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等特性可以生成智能合同并开展应用。
2.区块链的应用原理。
区块链本质是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数据库,是用密码学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块,其优点在于管理和更新的方式,具有较高的可信任特性。一般来说,区块链基础架构模型由数据层、网络层、共识层、激励层、合约层和应用层组成,基于时间戳的链式区块结构、分布式节点的共识机制、基于共识算力的经济激励和灵活可编程的智能合约是区块链技术最具代表性的创新点。
在区块链上每台计算机存储了完整数据库,同时利用分布式储存机制由共同参与的计算机网络来维护、更新和保护数据。每份副本都与该网络内的其它副本保持同步更新,有效的区块链只有一条,通过一致性算法的加密实施规则可确保不出现伪造的区块链。在商务、金融等应用领域,区块链通过将实体资产数字化,使利用代码控制资产交易成为可能。以保险行业为例,如果各方提供的信息真实可信,即可在区块链上设定标准化的保险产品开展自动理赔业务。
(二)智能合同的出现
1.合同与智能合同的概念。
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合同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和古罗马,被认为是解决信任、透明度和执法问题的正式协议,如交易合同、契约关系等。合同法的基本要素有要约、承诺、对价。传统的合同的执行主要依靠第三方或当事人的忠实履约来保障各方权益,在操作过程中面临着签约成本、修约成本、履约成本等。
智能合同是指能够自动执行协议的合同,实际是利用电脑代码在两方之间形成、确认和执行的一份合约,最终实现计算机程序与真实世界的资产交互。简单讲,智能合同将合同的整个生命周期或其中一个程序自动化,在合同各方达成协议后,协议以代码形式保存在一个安装有上述软件的系统上,当预先编好的条件(包括基础资产、执行价格、参与者身份、到期日等信息)被触发时,软件自动使协议条款生效,智能合同就会执行相应的合同条款。与普通法律合同相比,智能合同不受任何来自人为情感的约束,更具可信任特性,能够减少与合同相关的其他交易成本。智能合同可应用的场景非常广泛,如房租租赁、抵押贷款、汽车保险、证券登记清算等。
2.用区块链实现智能合同的原理。
一般而言,普通合同需要经合同各方签字确认生效。而计算机系统中形成的合约关系没有签字确认环节,以代码形式记录的合同存在被篡改的道德风险,这往往使人们对智能合同产生不信任。区块链所特有的共识机制完美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所有参与工作的节点均需对某一交易达成共识。在区块链上,数据不能被修改、删除,只能查看和增加,智能合同执行的控制权不在任何单独某一人的手中,通过“去中心化”避免了人的因素干扰。
智能合同是智能合约代码和传统法律语言的结合体。在智能合同设定过程中,开发人员首先要为智能合同编写代码,这些代码需要包含触发合约自动执行的条件。在编码完成后,智能合同将被上传到区块链网络上,同时被所有连接到网络的计算机共享和存储。一旦数据上传到所有设备上,用户就可以与执行代码程序的结果达成协议,及时更新数据库以记录合同的执行情况,并监督合约的条款以检查合规性。智能合同一般应包含两类条款,通过软件编程保证高效自动执行的“数字条款”和没有自动化功能的“模拟条款”。当没有意外发生情况下,大部分条款将被自动执行,无需人的介入。一旦出现突发情况需要人做出判断,在人工介入之后通过模拟条款保证智能合同继续生效。
智能合同为传统法律合同提供了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替代方案,已经引起了法律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外已有多家律所及法律机构加入了企业以太坊联盟(EEA),与此同时该联盟之外也有很多法律服务机构自主研发智能合同法律应用原型。
二、智能合同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法律创新
(一)智能合同能够实现法律约束与执行的低成本化
1.智能合同的预测性更强。把智能合同联结在区块链上可增加合同的确定性和应对能力,可用于交易以及多方之间的任何交换行为。智能合同以代码形式存在于计算机系统中,签订前可通过输入任何变量来测试,极大地方便了当事人预知不同条件下合同执行的结果,通过测试能够清楚地了解合同风险。
2.可实现合同强制性执行。传统意义上的合同在各方产生分歧时,需要基于第三方“法院”确认方能生效。而且人作为执行法律的主体存在情感因素,尤其需要签约方存在信任关系。智能合同由计算机代码而非法律语言记录条款合同,任何其他因素都无法干预,在执行方面比普通合同更有保障。
3.合同执行具有经济性。智能合同形成透明的分布式账本,记录所有权变化以及可能经历的全部交易过程,用以跟踪、执行合同和验证业务关系,这使得商业合同的执行成本大大减少。如在证券行业,智能合同可以简化资本构成表管理,去除证券托管中间人的环节,并自动支付股息,节省了大量签约成本、履约成本。尤其是涉及到大量、高频、低价值交易时,智能合同的经济性将更加凸显。
(二)智能合同不可篡改性提供了重要的证据线索
1.执行过程透明可跟踪。区块链将自“创世块”以来的所有操作都完整、真实记录在区块中,并形成数据记录不可篡改,因此任何活动都可以被追踪和查询,有效地解决了数据保留的问题,后续交易都会被实时记录。
2.便于对交易行为的管理。智能合同以代码形式写入区块链,具备区块链永恒性和无需审核等特性,因其无法篡改保障了存储、读取、执行整个过程透明且不可更改。这使得智能合同的存在性、真实性和唯一性得以保障,在方便监管机构管理的同时,也为司法取证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和结论性证据。
三、智能合同需要关注的问题
虽然区块链技术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吸引人们探索研究应用,但具体实践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一)区块链技术与智能合同的跨界结合还存在障碍
1.区块链技术本身还不够成熟。目前国内区块链在底层协议、应用和标准等方面都不成熟,且底层技术大都是来自国外,包括超级账本、以太坊、比特币技术等,缺乏统一的技术开发标准。而且智能合同本质上是一段程序,如果采用代码语言出错很容易受到攻击,甚至会引发严重问题或连锁反应。
2.智能合同不能完全取代自然语言法。智能合同还欠缺一定灵活性,合同执行中需要充分考虑公平、诚信等主观因素,与当事人行为表现相关的法律合同很难完全用代码来表达。开发人员需要确定能够被代码化的合同和条款,以及只能用自然语言表达而不能被代码化的合同和条款,并最终以“数字条款”和没有自动化功能的“模拟条款”形式确定下来,才能继续执行合同。
3.智能合同的真正落地还需时间。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的特性决定了其更适用于边缘化创新性领域,而传统实体以中心化为主,二者如何实现充分协调还需进一步研究。智能合同以计算机代码进行编写,而律师大多不具备创建智能合同所需的技能,需要引入第三方智能合约专家与律师合作编写,这对通识金融、法律、区块链的跨界人才要求较高。
(二)区块链技术智能合同的效力还有待确认
1.智能合同的法律标准格式还未形成。目前智能合同的形式及其内容的效力,还没有得到法律和司法界的正式认可,其以数字代码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合同文本,是否符合司法拟采信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还需进一步确认。尤其是当以代码形式呈现的智能合同与传统合同的表述出现不一致时,涉及法律责任的界定不清。
2.智能合同还存在用户隐私问题。智能合同只有被准确编写代码才能确保在任何情况下成功执行,一旦合约编写有误就可能导致合同出现潜在的代码漏洞。如果在区块链上通过密码破解用户信息,将对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造成威胁。
3.智能合同的风险管理手段欠缺。传统的合同基于当事人的意愿所执行,在双方达成协议后,一旦不可预知的情况发生可协商撤销。在这方面智能合同的灵活性不足,其只能按照所编写的内容运行至结束或出错。
四、有关意见建议
(一)加强对区块链在法律领域应用研究
智能合同的出现将极大改变法律服务机构的工作方式,可能在法律领域掀起颠覆性革命,需要经济实体、政府部门、法律服务机构共同学习、思考和重新定位。我国监管部门应紧跟国内外区块链研究进展,加强区块链+法律方面研究,通过广泛听取行业意见,在重视应用场景具体特征基础上实现更为有效的法律规制,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法制框架,为区块链的场景应用提供正确指引。目前法律界对智能合同还没有相应的指导性案例,并且法律界定尚不明确,建议根据智能合同的应用实践适时探索修订合同法。
(二)在智能合同领域引入智能仲裁进行裁决
区块链新技术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同时,将不可避免地产生争议,仲裁是最合适的争端解决机制。智能合同本身具有去中心化属性,如果出现争议时按照传统合同的要素由法院裁决,有悖于其设立初衷。建议在智能合同中设定相应的仲裁条款,定义出现争议时适用仲裁规则的必要条例,同时探索借助电子证据、网络公证等手段,充分发挥仲裁灵活性和执行便利特性,实现智能合同的专业化、标准化和便捷化。
(三)加强经济、法律、计算机技术跨界人才培养
智能合同的出现将丰富传统的契约制度,但不是完全替代。在这一情形下法律服务机构的作用可能会从审核单个合同转向编制高品质的智能合同模板,新技术出现也将促使法律从业者与技术开发人员合作,为法律行业提供适应新形式发展的最佳解决方案。建议有关部门聚焦区块链基础设施、技术研发、创新应用、标准规范等领域,加强区块链跨界复合型人才培养,推动智能合同在经济、金融等领域规范应用、加紧实践,并逐步形成国内国际规范。
参考文献
[1] 梅兰妮﹒斯万:《区块链:新经济蓝图及导读(译本)》〔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5。
[2] 沙钱、石玉萍、姬明佳:《无主货币(2),2015年中国数字货币研究报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年11月第1版。
[3]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
[4] 袁勇、王飞跃:《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J〕,自动化学报,2016.42(04)。
[5] 徐明星、刘勇、段新星、郭大治:《区块链重塑经济与世界》,中信出版社,2016.6。
[6] 王超:《从区块链看金融创新与法律变革》,检察风云,2016年第10期。
[7] 杨东、潘瞾东:《区块链带来金融与法律优化》,中国金融,2016年第8期。
[8] 苏德栋:《试论区块链法律规制与风险》,北大法律信息网,2017.8。
[9] 夏智华、刘蓼乔:《未来已来:区块链热潮下的法律思考》,天元律师事务所,2018.1。
[10] 张震、Edison、Rik(编译):《骗子、假先知们一夜暴富背后:区块链是回归互联网本来意义的唯一希望》,纽约时报杂志,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