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仲裁研究 > 专家论坛 > 正文

【专家声音】赵平——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 推进仲裁制度创新”论坛上的点评发言

更新时间:2019-05-23 14:15:05  联络部 编辑:lianluobu  点击次数:2125次

本文系北京金诚同达(上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特约监督员、中国仲裁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赵平于2019年4月22日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 推进仲裁制度创新”论坛上的发言,为方便阅读略有删减与调整。

听了几位嘉宾的演讲,都是非常中肯和到位。四位老师讲的这个题目,初看起来好像并不是聚焦在一个专题,其实背后都隐含着一点,就是仲裁需要改变,而且仲裁正在改变。为什么仲裁要改变?就是因为企业用户的需要和技术发展的外部环境。有这两点,用户有需要,技术上可以支持。那么仲裁就应当改变。我们也看到,部分仲裁机构,也包括仲裁员,还是在固守原来的模式,当然原有仲裁模式有一些优势,但在新的竞争中就会不断落后。刚才赵文梅老师所讲的,主要是仲裁法修改的问题,并且提出了五点修改建议。这五点就是回应仲裁局限性所体现出来的问题。比如说,仲裁没有第三人,很多复杂的纠纷,仅仅在双方当事人之间的争议中并不能得到解决。仲裁庭、仲裁机构不能进行保全,就会导致保全效率非常低。包括行为保全等,现在法院一般也不支持。还有仲裁员回避的问题,审限的问题,机构和仲裁员的责任包括免责问题等等。实践中也出现了把仲裁机构作为被告,要求仲裁机构承担赔偿责任的案例。这个问题,即仲裁机构和仲裁员免责,在中国法律上还是空白。赵老师所讲的这些,在探讨仲裁法修改的大背景下,我们要考虑如何迎接客户新的需求来适应新的发展,如何对原有的仲裁制度作出改变。

陆老师是站在企业用户的角度来讲的,一是为什么要选择仲裁?陆老师还举了一个与华为的纠纷案例,同时也谈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仲裁。企业需要仲裁,企业希望仲裁的这些优势能帮助企业:第一,企业希望赢。当然这个赢是在企业有道理的情况下,要能够赢;第二,赢的时候希望成本尽量低。成本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费用不要太高。第二个时间上能够缩短一些;第三,在很多案件中还是希望保密。在这一点上,诉讼和仲裁是完全不一样的。诉讼原则上都是要公开的,公开当然有公开的好处,不是说公开不好,现在我们就是要推司法公开。但是仲裁反过来。刚才吴主任在回应陆老师的时候说仲裁开庭可以在北京、在上海。将来在国外开庭都没有问题,因为哈仲与俄罗斯、日本、韩国仲裁机构都有合作。其实,我们现在的金茂大厦会议室,也已经接待过其他国内仲裁机构在上海进行庭审。上海也有很多的哈仲仲裁员,将来也可以把这些案子,尤其是双方当事人都在上海的案件,在上海进行庭审。

唐小梅老师所讲的就是智能视角下的仲裁制度,其中就涉及到王亚洲老师所讲的互联网仲裁。互联网仲裁的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进行解读,第一个解读就是在互联网上,线上业务发生的纠纷,用互联网的方式进行解决。这个已经是相对成熟的了。目前做的多是在网上进行的交易,通过网上方式进行解决。这个问题原来解决不了是因为技术的原因,比如说证据固定问题。但现在由于区块链的技术,证据已经是完全可以固定的。证据固定没有问题,提交文件没有问题,现在就是要通过技术把这个链条串联起来。现在有这个技术了,就可以在网上来解决纠纷,而且时间非常短,成本非常低。还有一种解读就是指线下发生的交易,将来也是在线上进行解决。这个很多时候也已经做到了。有些互联网法院正在做这些。前段时间,我作为上海高院特约监督员参加了长宁法院互联网法庭庭审。互联网法庭最主要的功能是要把线下的纠纷拿到线上进行解决。线下到线上解决纠纷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证据的质证和固定。比如距离很远你怎么核对证据原件等等,但在之前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解决了之后就是网上立案,网上开庭,这些现在都已经做到了。当然对于仲裁还有如保密问题,一个是线路保密问题,再一个比如不允许出现旁听人员。这个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不是太大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技术的发展和人工智能对现有的仲裁已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司法部今年把互联网仲裁案件纳入之后,现在网上仲裁案件数量大约是占2/3。去年比前年的仲裁案件数字增加了百分之一百二十,我一开始看到这个数字没太明白说为什么会增加这么多,后来看到广仲有18万件案件,超过2/3都是网络仲裁案件。互联网仲裁案件有一个特点,质证、开庭、审理这样的程序都是机器完成的,最后就是仲裁员对仲裁裁决的审核和签字。几十万件案子,秘书也做不到熟悉案件,仲裁员也不可能一个一个研究。主要看看裁决形式上没有问题,就直接签字了。甚至将来可能就是网上送达,连打印都不需要,都是直接仲裁员预留的一个签字。从前到后也不需要见面,也不需要任何手写或者处理的文件。这有点像医院,原来医院望闻问切,看一个病人半个小时,现在需要吗?不需要,去了之后医生看看哪儿有问题,开一个检查单子,你可以去检查。两个小时之后回来,医生看单子一分钟,连问都不问,直接开药。原来诊断所需要的程序全部都被机器所代替了。医生做的就是开药,将来开药的程序也会被机器代替。可能将来进医院之后直接就去检查,检验单子出来之后,治疗药品也就列出来了。这就会对原来的仲裁机制、仲裁员提出来巨大的挑战。将来还有仲裁员吗?会出现很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应对。

唐老师还提出来仲裁其他的一些问题。后面的这些不一定完全是智能视角上的,说的是其他机构的联动、第三方资助、一带一路下国际投资仲裁等问题。现在的仲裁体系和制度是二百年以来形成的。从国际商会仲裁院开始,这个体系一直延续到现在。但是到了今天,仲裁整个的格局和体系即将或者已经被颠覆了。未来的三十年到五十年之后,回头再看今天的话,今天的仲裁就像一个古董。资历丰富的五六十岁、七八十岁的仲裁员坐在那里,旁边当事人代理人坐了一大排。国际仲裁开庭,甚至五天十天。现在拿着文件袋交换证据。将来看这个就跟我们现在看上个世纪的马车,是一样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仲裁机构,我们的仲裁员该怎么办呢?是固守原来的模式,还是要迎接新的挑战?我们肯定是迎接新的挑战。像吴主任和赵老师这里已经做了这么多事情,这个办案系统一天可以处理1万件案件。我认为,第一,网上仲裁案件数量肯定会超过传统仲裁,这个已经做到了;第二,网上案件标的额,可能二到三年之后,网上仲裁案件标的额也会超过传统案件。

在营销学中,有一个叫“二八定律”,20%的客户占据了80%的业务或者利润。但是后来出现了一个“长尾效应”,就是说后面那些小客户的量极大,加起来业务量和利润也很可观。由于技术的发展,长尾部分交易量和利润已经颠覆了原来的“二八定律”。仲裁肯定也是这样,将来有一天,技术的发展致使网上仲裁案件的数量、标的额、对仲裁机构的收入都远远超过线下案件。比如说现在几个大的仲裁机构统计的传统案件数量还是两三千件,可能一时也不大会有大的突破。如果几个仲裁机构的案件都在以十万、二十万的量往上增的话,对仲裁格局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另外,还要说的一点,现在国内仲裁机构还是地域性的偏多,全国性的可能也就是排名前一二十位的仲裁机构,国际性仲裁机构就更少了。但是将来可能就会不一样。智能化情况下,开庭不需要再飞去某地,人在美国,在上海,甚至在南极都没有关系,都可以开庭。那么,仲裁不仅仅向全国拓展,也会向世界进行拓展。这样一来,会对原有仲裁机构的格局发生巨大影响。谁积极地拥抱未来,谁就拥有未来。我相信以哈仲为代表的优秀仲裁机构,以及在座的优秀的公司法务、仲裁员,在这个大背景下,一定能够做得更好。